婴儿贫血在新生儿中间,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状况。多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,具体可表现为面色苍白或发黄,抵抗力低下等症状。正是因为症状表现不够明显,很多妈妈一开始并没有发现,而是到了医院之后,一查才知道孩子贫血了。
营养性贫血可分为营养性小红血球性(缺铁性)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(维生素B12、叶酸缺乏)贫血。
营养性贫血分为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贫血。1、缺铁性贫血
这在婴幼儿中间,是比较普遍的现象,据统计,我国近40%的学龄儿童和托幼儿童都患有贫血。那么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是什么呢?首先,人体摄入量小于对铁的需求量,婴幼儿出生后4—6个月后,体内储铁量几乎已经消耗完毕,懂仅仅靠母乳喂养,当然会导致缺铁性贫血。母体妊娠期间摄入铁不足,宝宝也会缺铁。
其次,铁吸收性障碍慢性贫血。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色素铁可以直接以卟啉铁的形式被人体吸收,吸收率较高非血红色素铁的吸收取决于胃肠道的溶解度等因素,多种因素可阻碍铁的吸收。
营养性巨红血球性贫血,也叫做维生素B12、叶酸缺乏贫血。这是因为很多因素影响了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摄入吸收。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会导致代谢障碍,影响血红蛋白的成熟。未能及时添加辅食或少加辅食,或许消化道系统紊乱都会造成此类情况的发生。
面色苍白,食欲不振,腹胀腹泻便秘、精神不振,注意力不集中,头痛、头晕、毛发干枯、指甲变淡变白、生长发育落后等。个别孩子甚至还会出现异食癖,像喜欢吃泥土、卫生纸等。
首先,妈妈在怀孕期间就要合理补充铁元素,防止孩子在母体中摄入铁含量就少。其次,提倡母乳喂养、合理喂养。宝宝前6个月尽量要进行母乳喂养,母乳中的乳铁蛋白,可有效预防贫血。及时给孩子添加含铁量丰富的辅食,动物肝脏、动物全血、红肉等动物性食物最好。对早产儿、低体重儿生后结扎脐带时间延长,2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。
小儿两种贫血要分清,对症调理才是科学之道。婴幼儿发生贫血症状,调节饮食是关键,合理补充铁元素和维生素B12、叶酸,可从根本上避免贫血的发生。